【文件预览】
某设计院:XXX一期65MWP光伏农业大棚项目工程临时用电施工组织设计
一、主题内容及适用范围
本作业指导书讲述了电气安装工程的施工工艺,适用于电气安装工程的施工。
二、引用标准
1、内蒙古香岛宇能一期 65MWp 光伏农业大棚项目工程电气施工蓝图 施工质量验收及评价规程(第二部分:电气专业)
2、GB50794-2012 光伏电站施工规范
3、GB/T50795-2012 光伏发电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规范
4、《光伏发电站施工规范》GB50794—2012;
三、施工操作要求
3.1 概述
电气安装质量优劣影响整个建筑物的工程质量,因此有必要制定一套合理可行的安装工艺标准,作为提高和保证工程质量、安全生产及运行使用的基础。
本施工作业指导书是根据国家颁布的(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及电力行业质量评定标准,结合本工程特点,并参照有关技术资料编制。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,新技术、新工艺、新材料、新设备将会不断出现)这样对电气设备安装也将提出新的要求,今后在实际工作中逐步总结经验,地一步修改和完善。
3.2 施工准备工作
电气设备安装前的施工准备工作,是安装工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,不但关系着安装工作的顺利进行,同时也影响安装质量,因此,在电气设备安装前必须做好施工准备工作。
3.2.1 施工前应详细熟悉设计图纸,对重要工程和复杂工程的设计图纸应进行会审,充分了解设计意图和各工种交叉配合情况。
3.2.1.1 弄清设计图的设计内容,对图中选用的电气设备和主要材料等进行统计,并作备料准备,对采用代用设备和材料,要考虑供电的可靠和安全符合工艺要求和技术经济等条件。
3.2.1.2 注意图纸提的施工要求。
3.2.1.3 对配合施工问题,在施工前要尽量考虑好各工种之间的作业协调问题,不要在施工时发生冲突,要满足有关规定要求等。
3.2.2 施工前必须熟悉设计、施工规范和设备技术文件的有关规定,并研究确定施工程序和方法。如有关国家部颁发的相关安装技术规范、质量标准以及本部门颁发的有关规定。
3.2.3 施工前应了解一下施工条件和机具准备情况。
3.2.3.1 设备、材料。
3.2.3.2 一般工具、机具、仪器、仪表和特殊机具。
3.2.3.3 有关建筑物的设备基础。
3.2.3.4 工程所必需的安全技术措施。
3.2.3.5 施工现场的水源、电源及工具、材料存放场所等临时设备。
3.2.3.6 电气安装综合进度安排和施工现场总平面布置。
3.2.4 作业条件
和土建施工加强联系,密切配合,按土建提供的内墙平线,地面标高,留凿打所有施工用的楼板墙洞,墙槽,预埋好所有箱盒,在土建粉刷前所有电气暗管,要全部完成,根据土建施工进度,严格按照工艺规定进行施工。
3.3 安装工艺标准及质量要求
3.3.1 组件安装
A 光伏组件搬运时必须不低于两人进行搬运,防止磕、碰、划伤和野蛮操作。
B 光伏组件与 Z 型钢接触面不吻合时,应用金属片调整垫平,方可紧固,严禁强行压紧。
3.3.2 明管敷设
A 钢管及支架安装,应平直牢固、排列整齐,管口应光滑有护口、连接紧密。
B 跨越伸缝和沉降处的接线盒应固定牢固,做好沉降处理。
C 钢管固定点的间距允许偏差 50mm,同规格钢管的间距允许偏差 5mm,钢管的水平在 2m 段内允许偏差 3mm。
D 钢管弯曲半径不应小于外径的六倍,只有一个弯不小于外墙四倍,表面不应有显著的折皱不平和弯偏现象。
E 电力电缆保护管采用 90º 弯头时,钢管弯曲半径不应小于其外径的 12 倍。
F 接地线焊接牢固可靠,焊缝应平整,不应有裂缝,防腐处理应均匀,无遗漏。
G 敷于多尘和潮湿场所的电线管路、管口、管子连接处均应作密封处理。
3.3.3 暗管敷设
A 管口应光滑有护口,连接紧密,跨越伸缩和沉降处的接线盒应固定牢固。
B 电管弯曲半径不小于管外径 6 倍,表面不应有显著的折皱不平,弯扁程序不应大于管外径的 10%。
C 接地焊接牢固可靠,不应有裂缝,防腐处理均匀,无遗漏。
D 暗敷管道应做好隐蔽工作,画示意草图。
E 暗配电线管路宜沿最近的路线敷设,并应减少弯曲。埋入墙或混凝土内的管子,离表面的净距不应小于 15mm。
F 埋于地下的电线管路不宜穿过设备基础,在穿过建筑物基础时,应有保护管保护。
G 进入落地式配电箱的电线管,排列应整齐,管口应高出基础面不小于 50mm。
3.3.4 金属软管敷设
A 软管与钢管或调和连接应用软管接头连接。
B 软管应用管卡固定,其固定点间距不应大于 2m。
C 不得利用金属软管作为接地导体。
3.3.5 硬塑料管敷设
A 插入法连接:插入深度为管内径的 1.1~1.3 倍。
B 套接法连接:套管长度为连接管内径的 1.5~3 倍,连接管的对口处应在套管的中心。
C 明配硬塑料管应排列整齐,固定点的距离均匀,管卡与终端转弯中心,电气器具或接线连接的距离为 150~500mm,中间管卡最大的距离见附表 2;
D 穿越楼板应用钢管保护,其保护高度距楼板面不应低于 50mm; 埋于地面内的硬塑料管,露出地面易受机械操作的一段,应有保护措施。
E 埋于地下受力较大处的硬塑料管,宜使用管壁厚的定期管。
3.3.6 半硬塑料管敷设
A 半硬塑料管适用于一般民用建筑的照明工程暗配敷设,不得在高温场所和顶棚内敷设。
B 半硬塑料管应使用套管粘接法连接。套管的长度不应小于连接管外径的 2 倍,接口处应用胶保剂粘接牢固。
C 半硬塑料管的弯曲半径不应小于外径的 6 倍,宜减少弯曲,当线路直线段超过 15m 或直角弯超过 3 个小时,均设接线盒。
D 半硬塑料管敷设于现场捣制的混凝土结构中,应有预防机械操作的措施。
3.3.7 盒箱安装
应平整、牢固,与钢管连接紧密:接地跨接,做好防腐处理;安装标高位置应近图施工,做到准确无误,同时及时补好箱四周缝隙。钢管进入灯头盒、拉线盒及配电箱时,配管可用焊接固定,管口露出盒(箱)应小于 5mm。明配管应用锁紧螺母或护圈幅固定,露出锁紧螺母的丝扣为 2~4 扣。
3.3.8 管内穿线
A 线盒箱内导线应有适当余量,导线连牢固,包扎紧密,不应操作蕊线,穿线时导线应理整齐。
B 穿线前应清理管内水份和污物。
C 穿在管内绝缘导线的额定电压不低于 500V。
D 不同回路、不同电压和交流与直流的导线,不得穿入同一根管子内,但下列几种情况可除外:
电压为 85V 及以下回路。
同一台设备的电机回路和无抗干扰要求的控制回路。
照明花灯的所有回路。
同类照明的几个回路,但管内导线总数不应多于 8 根。
E 同一交流回路的导线必须穿于同一钢管内。
F 导线在管内不得有接头和扭结,其接头应在接线盒内送接。
G 管内导线总截面面积(包括外护层)不应超过管子截面积的 40%。
H 敷设于垂直线管中的导线每超过下列长度时,应在管口处或接线盒中加以固定;
(a) 导线截面 50m㎡及以下为 30m。
(b) 导线截面 70~95m㎡为 20m。
(c) 导线截面 120~240m㎡o18。
(d) 导线穿入钢管后,在导线出口处,应装护线套保护导线;在不进入盒箱垂直管口,穿入导线后,应将管口作密封处理。
3.3.9 塑料护套线配线
A 敷线前应按图考虑作出正确合理的布线方案,然后弹粉线再钉钢筋轧头,轧头间距应均匀,一般在 18㎝左右一档。
B 导线不得扭较、死弯和绝缘层损伤等缺陷,导线应平直、整齐、固定牢靠。
C 穿过梁、墙楼板和跨越线路等应有保护管,并做好沉降伸缩缝的处理,其两端要求固定牢靠,并留有一定的余量。
D 线路固定点,间距允许偏差 5㎜,水平度允许偏关 5㎜,垂直偏差 5㎜。
E 导线接头连接牢固,包扎紧密,不应操作蕊线,在对接和分支处应设接盒或器具内安装。
F 塑料护套线不得直接埋入抹灰层内暗配、敷设及不得在室外露天的场所明配敷设。、
G 暗配在空心楼板孔内的导线,必须用塑料护套线或回套塑料护的绝缘导线,并应符合下列要求:
穿入导线前,应将管内的积水、杂物清除干净。
穿入导线时,不得损伤导线的护套层,并能便于换线。
导线在板孔内不得有接头,分支接头应放在接线盒内连接。
3.3.10 硬母线安装
依据 (GB50-147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高压电器施工及验收规范) 参考安装。
A 绝缘子要进行耐压试验必须符合规范要求,做好耐压记录数据。
B 绝缘子及支架应平整、牢固、位置正确、间距均匀。绝缘子应清洁,不应有裂纹和伤痕。
C 母线安装应平直、排列整齐、线间距离一致、间距均匀。允许偏差 5㎜。
3.3.12 变压器安装
(GB50148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力变压器、油浸电抗器、互感器施工及验收规范)
A 变压器到达现场后应及时进行外观检查和妥善保管,检查内容(a)变压器油箱及共所有附件应齐全,无锈蚀或机械损伤。(b)油箱箱盖或钟罩法兰联接紧栓齐全,密封良好无渗油现象,浸入油中运输的附件,其油箱也应无渗出现象。(c)充油套管的油位应正常无渗油。(d)做好检查记录。
B 电力变压器绝缘油,瓦斯继电器和温度计的耐压调试必须符合规范规定,并做好耐压、调整试调记录。
C 变压器的轮距中心线与轧距中心线应对正,允许偏差不应大于 10mm,滚轮的止动装置应牢固可靠。
D 装有瓦斯继电器的变压器顶盖,沿瓦斯继电器方向应有 1~1.5%的升高坡度。
E 变压器部件安装应牢固可靠,连接紧密,无渗油现象;瓷套管应清洁,不应有裂纹和伤痕;远方测定气体膨胀式温度计的软管不应有压扁和扭扁现象。
F 注油正确、吸湿器与储油柜间的连接管的密封应良好,吸湿剂应干燥,油封油位应在油面线上。
G 变压器到达现场手,应检查油箱密封情况,变压器内油的绝缘强度,并测量绕组的绝缘电阻值(运输时不装套管的变压器可以不测),并做好记录。
H 装有滚轮的变压器,滚轮应能转动灵活,在变压器就位后,应将滚轮用能拆卸的制动装置加以固定。
I 有载调压切换装置传动机构应固定牢靠,且操作灵活,无卡阻现象传动机构的磨擦部分应涂以适于当地气候条件的润滑油;调换开关的触头及铜编织线应完整无损,且接触良好,其限电阻应完整无断裂现象。切装装置在极限位置时,其机械联锁与极限开关的电气联锁动作应正确,位置指示器动作正常,指示正确,调换开关油箱内应清洁;油箱密封良好,绝缘油绝符合产品要求。
J 不同牌号的绝缘油或同牌号的新油与旧油不宜混合使用,否则应做混油试验。
K 母线连接应紧密牢固,防腐处理应均匀,无遗漏;