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录  |  注册

风险失衡的EPC合同计价方式,谁是受益者

发布时间:   来源:总包之声(有修改)

  EPC(设计、采购、施工)总承包模式在建筑、能源、化工等行业广泛应用,但其风险分配严重失衡的问题日益突出。许多项目签约时看似“双赢”,实则埋下隐患。追根溯源,合同计价方式的缺陷往往是关键原因。

  EPC总承包模式本意是整合设计、采购和施工环节,提高效率、控制成本。然而在实践中,因合同计价方式不合理,风险分配常向一方倾斜,导致项目执行矛盾重重。业主希望以固定总价锁定风险,承包商则试图通过变更和索赔转嫁成本,双方博弈消耗大量资源,项目成果大打折扣。

  要理解这一现象,我们先回顾EPC合同的基本框架。根据国际咨询工程师联合会(FIDIC)发布的《设计采购施工(EPC)/交钥匙项目合同条件》(银皮书),EPC模式强调承包商对项目整体负责,业主只需提供基础要求,承包商承担大部分风险。这种安排理论上可减轻业主管理负担,但前提是合同计价方式科学合理

  然而,现实中的合同计价往往偏离理想状态。常见的计价方式如固定总价合同、成本加酬金合同等,在风险分配上存在天然缺陷。固定总价合同下,业主将价格风险转移给承包商,若项目范围不明确或设计深度不足,承包商可能低价中标后频繁变更牟利。成本加酬金合同则可能激励承包商抬高成本,损害业主利益

  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对EPC合同的风险分配也有涉及。例如,《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工程总承包管理办法》第十条规定,工程总承包项目宜采用固定总价合同,但应合理分配风险。但何为“合理”,法规未细化,导致实践中业主和承包商基于自身立场博弈,风险分配失衡成为常态。

  以某大型化工项目为例,业主采用固定总价EPC合同,承包商低价中标。项目启动后,因业主提供的技术标准不明确,承包商多次提出变更申请,成本飙升。业主拒绝承担额外费用,双方陷入仲裁。最终,项目延期两年,成本超支30%,业主和承包商两败俱伤。此类案例在行业中屡见不鲜,凸显了计价方式与风险分配脱节的危害。

  鲁迅先生曾讽刺道:“世上本没有路,走的人多了,也便成了路。”在EPC领域,风险分配失衡本可避免,却因各方短视而“走成了一条歪路”。业主贪图低价,承包商心存侥幸,合同沦为赌具。到头来,项目成了赌场,输家永远是整体效益。

  究其深层逻辑,风险分配失衡源于合同计价方式未能与项目特性匹配。EPC项目周期长、技术复杂,若计价方式僵化,无法适应变化,风险便会集中爆发。例如,在新能源项目中,技术迭代快,固定总价合同可能无法满足创新需求,导致承包商规避风险,牺牲质量。

  改进之道在于动态计价。参考美国建筑师学会(AIA)的合同范本,可引入目标成本计价机制,即设定成本上限,超出部分由双方按比例分担。这既保留了固定总价的稳定性,又增加了灵活性。同时,合同应明确风险触发条件,如设计变更、市场波动等,并建立快速裁决机制,避免纠纷升级。

  法律法规层面,建议细化《工程总承包管理办法》,强制要求合同披露风险分配细则,并引入第三方评估。例如,可借鉴英国《建筑工程合同范本》(NEC)的“早期警告”制度,要求双方在风险萌芽时沟通,而非事后扯皮。

  总之,EPC总承包的合同计价方式若不能平衡风险,终将导致项目“一地鸡毛”。业主和承包商需摒弃零和思维,以合作共赢为导向,选择适配的计价模式。否则,再光鲜的项目,也难逃内耗的宿命。

  EPC总承包与传统的施工总承包有何不同?

  首先,我们要明确EPC总承包与传统施工总承包的本质区别。施工总承包通常是业主自行负责设计,然后发包给施工单位施工。而EPC总承包则是由一家承包商对项目的设计、采购、施工等环节负全责,业主只需提出整体需求,大大简化了业主的管理工作。

  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能够整合资源,提高效率,并由承包商承担大部分项目风险。然而,这种模式的成功,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合同计价方式是否能科学、合理地分配风险。

  风险分配为何会严重失衡?

  风险分配失衡的根源,往往在于合同计价方式不合理,以及由此引发的各方博弈。

  1. 固定总价合同的陷阱:许多业主为锁定项目总成本,倾向于采用固定总价合同。这种合同将价格风险几乎全部转移给承包商。然而,在EPC项目前期,设计深度可能不足,技术方案存在不确定性。如果承包商为中标而压低价格,一旦项目执行中出现设计变更、材料价格上涨、地质条件变化等情况,承包商将面临巨大亏损风险。为弥补损失,承包商可能偷工减料、频繁提出变更索赔等,最终导致项目质量下降、工期延误,与业主目标背道而驰。

  2. 成本加酬金合同的隐患:另一种常见合同形式是成本加酬金合同。这种合同下,承包商的利润与项目成本挂钩。理论上,这可激励承包商控制成本。但现实中,如果合同中的“酬金”计算方式不合理,如以成本的百分比计算,可能导致承包商有意抬高成本,以获取更高利润。这无疑损害了业主利益。此外,这种合同形式也削弱了EPC模式下业主简化管理的初衷,双方在成本控制上的博弈依然激烈。

  3. 信息不对称与能力差异:在EPC项目中,承包商在设计、采购、施工等环节拥有更专业的信息和技术能力。如果合同中未能充分考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,或者业主与承包商在风险评估和管理能力上存在显著差异,那么风险就容易向能力较弱、信息较少的一方集中。

  4. 法律法规与裁判规则的滞后:我国《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工程总承包管理办法》虽然鼓励采用固定总价合同,但也强调“应合理分配风险”。然而,“合理”的标准是什么,法规并未细化。这导致实践中,风险分配更多依赖于合同双方的谈判能力和博弈结果,而非基于科学的风险评估。在司法实践中,一些法院在处理EPC合同纠纷时,可能更侧重于维护合同的稳定性,而忽略了合同背后可能存在的风险分配不公,这使得承包商在面对不公平条款时,维权难度加大。

  案例分析:

  某能源项目EPC合同采用固定总价,业主提供的初步设计深度不够,且未能充分告知场地存在的特殊地质条件。承包商在投标时,基于对项目复杂性的预判,并未显著提高报价。项目开工后,承包商在基坑开挖时遭遇大量未预见的地下水和软土层,导致工程量激增,工期严重滞后,成本超支高达40%。承包商提出索赔,但业主以合同固定总价为由拒绝支付。双方最终对簿公堂,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,项目也因此延误近一年。最终,法院考虑到地质条件变化属于不可抗力因素,判决业主承担部分超支费用,但承包商也因工期延误损失部分利润,双方均未获得预期收益。

  这个案例生动说明,当固定总价合同未能充分覆盖项目的不确定性时,风险就会直接压垮承包商,导致项目执行“一地鸡毛”。

  正如马克·吐温所言:“在未来,你所做的决定,将决定你的未来。”在EPC合同的签订阶段,对风险分配的草率决定,往往预示着项目未来的困境。

  如何构建合理的风险分配机制?

  要解决EPC总承包中风险分配失衡的问题,我们需从多个维度入手,构建更科学、公平的合同计价与风险分配机制。

  1. 优化合同计价方式,引入动态调整机制:

  目标成本合同(Target Cost Contract):借鉴国际先进经验,可引入目标成本合同。这种合同设定一个双方认可的目标成本,承包商在目标成本内完成项目,可获得约定比例的节余奖金;若超出目标成本,双方则按合同约定比例分担超支。这种方式既保留了成本控制的激励,又通过风险共担机制,避免了风险过度集中。

  可调总价合同(Adjustable Price Contract):对于技术复杂、周期长、市场波动大的项目,可采用可调总价合同。合同中应明确约定价格调整的因素(如材料价格指数、人工成本变化等)和调整的公式或方法,并设置价格调整的上限和下限,以平衡双方利益。

  基于里程碑付款的合同:结合项目进度,将合同款项与关键里程碑的完成挂钩。同时,在每个里程碑节点,可对前期设计变更、工程量变化等进行评估和调整,确保合同价格的相对合理性。

  2. 强化合同条款的科学性与明确性:

  明确风险划分清单:在合同附件中,应详细列明项目可能面临的各类风险(如设计风险、地质风险、政策风险、市场风险、不可抗力等),并清晰界定每一类风险的承担方。对于不可预见风险,应有明确的触发条件和处理机制。

  细化变更管理程序:严格界定工程变更的范畴,明确变更的提出、审批、价格计算和工期调整流程。对于业主主导的设计变更,应由业主承担相应的成本和工期延误责任。

  引入“早期预警”机制:借鉴FIDIC合同中的“承包商的责任”条款,鼓励双方在风险萌芽阶段及时沟通,共同制定应对措施,避免小问题演变成大纠纷。借鉴英国NEC合同的“早期警告”(Early Warning)制度,要求任何一方在意识到可能影响项目目标的事件时,应立即通知对方。

  3. 完善法律法规与司法解释:

  细化《工程总承包管理办法》:建议相关部门在《工程总承包管理办法》中,对固定总价合同的适用条件、风险分配比例、价格调整机制等进行更详细规定。例如,可根据项目的技术复杂程度、不确定性程度,设定风险分配的指导性原则。

  出台司法解释:最高人民法院可针对EPC总承包合同纠纷,出台专门的司法解释,明确在信息不对称、设计深度不足、不可预见风险等情况下的责任划分原则,为各级法院审理此类案件提供统一的法律依据。

  鼓励行业标准制定:推动行业协会制定更具操作性的EPC合同示范文本,并鼓励企业在合同实践中应用。例如,可参考FIDIC银皮书,结合国内实际,制定适用于不同类型项目的EPC合同范本。

  4. 提升从业者的风险管理意识与能力:

  加强培训与交流:业主和承包商都需加强对EPC模式特点、合同管理、风险控制等方面的学习和培训,提升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。

  建立合作共赢的文化:EPC模式强调的是合作关系,而非简单的雇佣关系。双方应摒弃“零和博弈”的心态,建立互信、合作、共赢的文化,共同为项目的成功努力。

  运用技术手段:借助BIM(建筑信息模型)、大数据等技术,提高设计精度,优化采购流程,加强施工过程的可视化管理,从而降低项目的不确定性,为风险的科学评估和分配提供数据支持。

  正如《孙子兵法》所言:“知己知彼,百战不殆。”在EPC项目中,只有业主和承包商都充分认识到自身面临的风险,并与对方一起审视风险,才能做出最有利的合同选择。

  最终,EPC总承包的合同计价方式若不能科学、合理地分配风险,不仅会给项目执行带来巨大挑战,更可能导致项目失败,给业主和承包商带来双重损失。唯有通过优化合同模式、完善法律支持、提升管理能力,才能让EPC总承包真正发挥其优势,实现项目的成功交付。

光伏园网近期正在开展《新能源项目合同风险管理及索赔能力培训课程》培训课程,旨在帮助发承包双方理清风险点及项目管理脉络,详情点击【培训介绍】


  光伏投资、开发、设计、施工、总承包、风险管理、索赔管理等新能源培训课程持续开展【包括网络课程、线下培训课程、企业内训课程等】,欢迎访问网站“新能源课堂”

光伏园网站 发布的文章及资讯信息仅用于知识传播之目的,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pvyuan2,欢迎投稿。

推荐阅读:

2025-10-31 10:05:09